滯凝(滞凝),◆凝結;不活動。○[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清早的嚴寒,掩沒了熹微的晨光,雲影滯凝,死也不願開展。”
貞凝(贞凝),◆端莊凝重。○[唐][上官儀]《冊江王元祥為鄜州刺史文》:“識尚閑偉,體局貞凝。”◆补证条目■端庄凝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故宣威将军白水太守小剑戍主元公墓志铭》:“君幼禀貞凝,童衿開賞;長端雅素,姿懷肅順。”
淵凝(渊凝),◆謂深厚。○《魏書‧禮志二》:“陛下叡哲淵凝,欽明道極,應必世之期,屬功成之會。”
雨潤雲凝(雨润云凝),◆形容硯臺的石質緻密潤澤。○[宋][吳文英]《尉遲杯‧賦楊公小蓬萊》詞:“蛛窗繡網玄經,纔石硯開奩,雨潤雲凝。”
陰凝冰堅(阴凝冰坚),◆陰氣始凝結而為霜,漸積聚乃成堅冰。語本《易‧坤》:“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喻小人漸漸得勢,地位漸趨穩固。○[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五》:“陽淑消而陰慝長,危亡之證,所由來漸矣。陰凝冰堅,極於[似道]。”
嚴凝(严凝),◆1.猶嚴寒。○《禮記‧鄉飲酒義》:“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唐][顧況]《補亡詩‧十月之郊》:“冬日嚴凝,言納其陽,和風載昇。”○[宋][陸游]《大雪》詩:“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明][沈鯨]《雙珠記‧人珠還合》:“氣序嚴凝,遙憶征人倥傯。”◆2.形容臉色嚴厲。○《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朕每讀書,見古帝王多自尊大,深拱嚴凝,誰敢犯顏言事。”◆3.謂冷酷。○[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摺:“怕不道是外面兒溫和,則你那徹底兒嚴凝。”◆4.嚴肅凝重。○[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宋][沈]之詩,以嚴凝之骨,飾流麗之詞,頌揚休明,淵乎盛世之音。”
玄凝,◆凝神默想。○[晉][王該]《日燭》:“理感自然,冥對玄凝,福兮誰造!禍兮孰興!”
心凝形釋(心凝形释),◆精神專注,達到忘形的境界。○《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清][張裕釗]《答吳摯甫書》:“若夫專以沉思力索為事者,固時亦可以得其意,然與夫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者,則或有間矣。”
心凝,◆聚精會神。○[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粉蝶》:“[陽]目注心凝,對燭自鼓;久之,頓得妙悟,不覺起舞。”○[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西僧》:“歷[火燄山],山重重,氣熏騰若爐灶。凡行必於雨後,心凝目注,輕蹟步履之,誤蹴山石,則飛燄騰灼焉。”參見“心凝形釋”。
銷凝(销凝),◆銷魂凝神。○[宋][柳永]《夜半樂》詞:“對此佳景,頓覺銷凝,惹成愁緒。”○[宋][張炎]《瑞鶴仙‧趙文升席上代去姬寫懷》詞:“黯銷凝[銅雀]深深,忍把[小喬]輕誤。”○[元][趙善慶]《水仙子‧客鄉秋夜》曲:“捱長宵,何處銷凝?”[清][龔自珍]《臺城路‧送姚怡雲之江南》詞:“瘦硯敲霜,古箋啼月,真箇銷凝無主。”
消凝,◆銷魂,凝神。謂因傷感而出神。○[宋][柳永]《夜半樂》詞:“對此嘉景,頓覺消凝,惹成愁緒。”○[宋]徐介《耒陽杜工部祠堂》詩:“消凝傷往事,斜日隱穨垣。”○[宋][張孝祥]《六州歌頭》詞:“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消凝。”
閒凝,◆娴静端庄。閒,通“嫺”。○《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闾仪同墓志铭》:“公禀靈秀氣,資慶嶽神;體度閒凝,識理清暢。”○《唐代墓志汇编·孙府君长女墓志铭并序》:“禀質温柔,植性慧敏。純白内結,閒凝外舒。”○唐韦承庆《灵台赋》:“鮮開曠而閒凝,多鬱堙而窘促。”
遐凝,◆沉思遙想。○《隋書‧文學傳‧虞綽》:“停輿海澨,駐驆巖阯,窅想遐凝,藐屬千里。”
疏凝,◆1.迂闊固執。○《梁書‧張充傳》:“所以擯跡江皋,陽狂隴畔者,實由氣岸疏凝,情塗狷隔。”◆2.開朗莊重。○[宋][韓琦]《轉運賀冬啟》:“才謨秀博,風宇疏凝。”
沈凝,◆亦作“沉凝”。◆1.沉厚凝重。○[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情關峻遠,得意於眾妙之門;性宇沈凝,忘筌於毀譽之境。”◆2.低沉徐緩。○[俞平伯]《凄然》詩:“九月秋風下痴着的我們,都跟了沉凝的聲音依依蕩顫。”◆3.凝滯,停止流動。○[靳以]《晨霧》:“可是它沉凝地停留着,要一切的物體都遲緩下去,終於要定在那裏。”
屏氣凝神(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集中。○《老殘游記》第二回:“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
凝坐,◆1.靜坐。○[明][宋濂]《盧龍清隱記》:“予學[老子]之法者也,朝暮黃粱一盂,苜蓿一盤,既適而且安,間披鶴氅衣,手執《黃庭經》一卷,翛然而凝坐,九衢十二陌之游塵,莫我之干也。”◆2.引申為靜止,固定不變。○[郭沫若]《文藝論集‧未來派的詩約及其批評》:“強烈的、動態的抒情表現中,不定形是必要的,因為它……在它本身便把句的存在否定,使文體不滯,不凝坐於一點。”◆补证条目■静坐。○宋洪迈《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公凝坐頷首。”
凝莊(凝庄),◆莊重。○[明][宋濂]《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禪師信公塔銘》:“子性凝莊,不妄舉動。”
凝注,◆1.凝聚,聚結。○[晉][支遁]《詠禪思道人》詩:“承蜩累危丸,累十亦凝注。”○[宋][周密]《齊東野語‧經驗方》:“而此瘡亦由氣血凝注而成。”◆2.注視。○[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金陵女子》:“[沂水]居民[趙某],以故自城中歸,見女子白衣哭路側,甚哀。睨之,美。悅之,凝注不去。”○[清][李漁]《風箏誤‧鷂誤》:“我想那風箏此時呵,雖未經他秋波凝注,纖指輕拈,也早與溫柔相傍,就是他丫鬟保母拾到了,少不得要送與小姐看的。”○[郭沫若]《今昔集‧再談中蘇文化之交流》:“我們[中國]作家也同樣地將目光凝注到[中國]舊有的文學遺產。這是值得我們欣幸的。”
凝重,◆1.厚重;沉重。○《易緯韓鑿度》卷上:“聖人則象,月即輕疾,日則凝重,天地之理然也。”○[王西彥]《一個小人物的憤怒》:“凝重的空氣,壓迫着每一個人的心靈。”◆2.莊重;穩重。○《晉書‧呂光載記》:“﹝[呂光]﹞沈毅凝重,寬簡有大量,喜怒不形於色。”○[宋][陳亮]《胡公濟墓碣銘》:“[公濟]於余為大父行,及際其晚歲泊然之時,睹其風貌敦厚,氣質凝重。”○[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胡四娘》:“﹝[四娘]﹞翩然竟來。申賀者,捉坐者,寒暄者,喧雜滿屋。耳有聽,聽[四娘];目有視,視[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而[四娘]凝重如故。”○[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林]站住了,淡然一笑,就慢步走向[金],態度凝重,好像捧着一滿碗的水。”
凝質(凝质),◆1.莊重誠正。○《梁書‧鄱陽王恢傳》:“[荊州]刺史[鄱陽王][恢],風度開朗,器情凝質。”◆2.猶凝膚。○[唐][谷神子]《博异志‧李黃》:“少頃,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質皎若,辭氣閑雅,神仙不殊。”◆3.猶凝結;凝聚。○[唐][張濯]《唐寶應靈慶池神廟記》:“天有五星,辰居其一;地有五材,水為之首。既作鹹以正味,亦凝質而成鹽。”○[唐][林藻]《冰池照寒月賦》:“冰含虛以凄冷,月委照而光寒;既合體以凝質,故清輝而可觀。”
凝滯(凝滞),◆1.拘泥;粘滯;停止流動。○《楚辭‧漁父》:“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南朝][梁][江淹]《別賦》:“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唐][李邕]《鶻賦》:“彼俊異之英決,豈凝滯於嫌猜?”[宋][陳善]《捫虱新話‧劉道原能自攻其過》:“況古非今,不達時變,凝滯少斷,勞而無功。”○[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一》:“自是磊磊落落,軒豁呈露,無秋毫凝滯。”○《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從信]嘗遊[楚][泗]間,見糧運停阻者,良由舟人乏食,日歷州縣勘給,故多凝滯。”◆2.猶困阻。指疑難。○《南史‧謝靈運傳》:“[幾卿]詳悉故實,僕射[徐勉]每有凝滯,多詢訪之。”○[唐][劉知幾]《史通‧論贊》:“夫論者所以辯疑惑,釋凝滯。”◆3.聚結。○《淮南子‧俶真訓》:“今夫冶工之鑄器,金踴躍於鑪中,必有波溢而播棄者,其中地而凝滯,亦有以象於物者矣。”○[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順逆》:“咎及於金,則鑄化凝滯,凍堅不成。”○《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楊朔]《風暴》:“百姓都不做聲,眼睛直盯着[喪門神],面部凝滯着不可捉摸的表情:恐怖?憤怒?仇恨?”
凝止,◆停止。○《荀子‧王制》:“和解調通,好假道人,而無所凝止也。”○[楊倞]注:“凝,定也;凝止,謂定止其不可也。”○[章炳麟]《論式》:“或有卻擊如罵,侮弄如嘲,故發言終日,而不得所凝止,其文雖博麗哉,以持論則不中矣。”
凝直,◆莊重而正直。○[清]《今世說‧政事》:“﹝[姜希轍]﹞為人敦樸達權,和易凝直,名業冠於一時。”
凝正,◆穩重端莊。○[南朝][梁][沈約]《封授臨川等五王詔》:“[偉]體韻淹穆,神寓凝正。”○《北齊書‧趙郡王琛清河王岳傳贊》:“[趙郡]英偉,風範凝正。”
凝貞(凝贞),◆謂操守堅定。○[明][吳承恩]《壽金月艇八十障詞引》:“健爽得於凝貞,吐納資其繕性。”◆补证条目■谓操守坚定。○《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中山王之墓志铭》:“王性不偶時,凝貞獨秀。”○《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徐府君墓志铭》:“跨俗凝貞,含英挺粹,逸氣孤絶,虚心簡易。”
凝章,◆凝聚文采。○[南朝][梁][江淹]《燈賦》:“[屈原]才華,[宋玉]英人,恨不得與之同時結佩共紳。今子凝章挺秀,近出嘉賓,吐蘅吐蕙,含瓊含玟,摧驂雕輦,以愛國之有臣焉。”
凝雲(凝云),◆濃雲;密雲。○[南朝][齊][朱孝廉]《白雪曲》:“凝雲沒霄漢,從風飛且散。”○[隋][薛道衡]《出塞》詩:“凝雲迷[代郡],流水凍[桑乾]。”
凝遠(凝远),◆凝重深遠。○《陳書‧蕭允傳》:“[允]少知名,風神凝遠,通達有識鑒。”○《新唐書‧宋璟傳》:“[璟]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次早,果有褒衣巍冠、瑤琚玉佩者七人至,皆風度凝遠,氣象超凡。”
凝雨,◆指雪。○[南朝][梁][沈約]《雪贊》:“獨有凝雨姿,貞晼而無殉。”
凝陰(凝阴),◆1.指陰雲。○[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視曾雲之崔巍,聆悲飆之掩屑。彌晝夜以滯淫,怨凝陰之方結。望新晴於落日,起明光於躋月。”○[唐][張說]《入海》詩之一:“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陰。”○[宋][蘇轍]《賀雪御筵謝狀》之二:“伏以近自頻年,每愆時雪。聖心勤念,雖淵默以無言;天意密符,變凝陰而有作,飛花先自於宮闕,布潤俄遍於寰瀛。”◆2.陰涼之氣。○[三國][魏][應璩]《百一詩》之二:“室廣致凝陰,臺高來積陽。”○[唐][許敬宗]《奉和儀鸞殿早秋應制》詩:“高殿凝陰滿,雕窗豔曲流。”◆3.凝聚的陰氣。○[清][戴名世]《<兒易>序》:“君子讀[崇禎]之事,以為當此之時,凝陰感召,連類並進,於卦為《否》之初六,其禍方形而未有止也。”
凝意,◆意念專注。○[南朝][梁][江淹]《從建平王游紀南城》詩:“丹砂信難學,黃金不可成;遷化每如茲,安用貴空名。流宕慘中懷,凝意方自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使其凝意,且啟幽襟,迨乎構成,亦竊奇狀。”
凝一,◆確定,謂集中到一點。○[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七章:“他們的意志是凝一的,就是說:必須要戰勝!”
凝眼,◆猶注目。○《西游補》第一回:“忽有八九個孩童跳將出來,團團轉打一座‘男女城’,把[唐僧]圍住,凝眼而看,看罷亂跳,跳罷亂嚷。”
凝嚴(凝严),◆1.嚴肅恭敬。○《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呂延濟]注:“凝,堅;嚴,敬也。”◆2.猶嚴寒。○[宋][蘇軾]《雄州白溝驛賜大遼賀正旦人使御筵口宣制》:“遠馳使節,來慶春朝,屬歲律之凝嚴,涉道塗之修阻,宜頒宴衎,以勞勤劬。”
凝煙(凝烟),◆濃密的霧氣。○[南朝][宋][劉鑠]《歌詩》:“凝煙泛城闕,淒風入軒房。”○[唐太宗]《祀北嶽恒山文》:“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糾,照日分紅。”○[殷夫]《給某君》詩:“漫着暮氣凝煙的黃昏中,我們同踽踽於崎嶇的街頭。”
凝虛(凝虚),◆道家謂清虛無慮的得道境界。○[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遂乃凝虛斂一,守仙閉方,智寂術盡,魄兀心亡。”○《魏書‧尉元傳》:“夫大道凝虛,至德沖挹,故后王法玄猷以御世,聖人崇謙光而降美。”
凝心,◆專心;一心一意。○[唐][韓愈]《謝自然詩》:“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雲笈七籤》卷一○四:“太清真人[宋倫],字[德玄],[洛陽]人也。以[厲王]甲辰歲入道。於是凝心寢景,抱一沖和,不交人事,日誦五千文數遍。”○《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無奈他此時是凝心靜氣,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了節兒。”○[葉聖陶]《線下‧平常的故事》:“現在她正把鞋面同鞋底聯綴起來;這很容易綴得歪斜,所以她凝心壹志地工作,幾乎把一切都忘了。”
凝笑,◆長時間含笑。○[宋][張掄]《臨江仙》詞:“雕玉闌干深院靜,嫣然凝笑西風。”○[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豬嘴道人》:“[巘]卻立凝笑,不敢言。”
凝想,◆凝思。○[唐][曹唐]《漢武帝將候西王母下降》詩:“[崑崙]凝想最高峰,[王母]來乘五色龍。”○[宋][沈作哲]《寓簡》卷八:“但行住坐臥,專精凝想,庶其有所遇乎?”[明][何景明]《畫鶴賦》:“拂練光而凝想,挹繪采而生憐。”○《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王臣]沉思凝想了半日,忽想到假[王福]左眼是瞎的,恍然而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八:“今日閒愁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葉聖陶]《未厭集‧夜》:“老婦人見阿弟瞪着細眼凝想,同時搔着頭皮,知道有下文。”
凝望,◆1.注目遠望。○[南朝][梁][江淹]《步桐臺》詩:“寂聽積空意,凝望信長懷。”○[唐][元稹]《鶯鶯傳》:“正是斷腸凝望際,雲心捧得[嫦娥]至。”○《古今小說‧范巨卿雞黍死生交》:“[范式]去後,[劭]凝望墮淚,[式]亦回顧淚下。”◆2.注視。○[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女學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皺的臉,等待着他的回答。”◆3.期望;盼望。○[明][葉憲祖]《鸞鎞記‧催試》:“你着鞭須及早,行邁好徜徉,但願一舉成名,慰人凝望。”○[明][李東陽]《次韻答邵國賢提學》之二:“累月君聞訃,經年我得書,傳疑終作信,凝望摠成虛。”
凝圖(凝图),◆收聚天下圖籍。比喻統轄天下。○[唐][王勃]《乾元殿頌序》:“自我[唐]太陵遷構,均五方於鶴几之前;中野凝圖,調六氣於虯床之下。”○[唐][駱賓王]《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臣聞圓天列象;紫宮通北極之尊;大帝凝圖,玄猷暢東巡之禮。”○[陳熙晉]箋注:“[顏]注:‘凝,聚也。聚天下之圖籍而君之也。’”[明][屠隆]《綵毫記‧頒詔雲夢》:“光贊基隆;[軒后]凝圖;厥資風牧,[蒼姬]綿曆。”
凝聽(凝听),◆聚精會神地聽。○[唐][李子卿]《聽秋蟲賦》:“清露醒後,遶砌聲多。瞪視凝聽,傷如之何!”[明][謝廷杰]《<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序》:“余弱齡,侍家長者談國初翊運諸名臣,輒凝聽之,憬然有懷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佟客》:“更既深,忽聞隔院紛拏。隔院為生父居,心驚疑。近壁凝聽,但聞人作怒聲。”
凝帖,◆猶安定。○[唐][歐陽詹]《回鸞賦》:“夫何降一人兮,將凝帖乎萬方。”
凝特,◆莊重嚴肅,與眾不同。○[宋][葉適]《中奉大夫太常少卿直秘閣致仕薛公墓志銘》:“公魁重凝特,造次不以詞色自達。而誠意內充,與之遊久者,皆厭然心服。”
凝肅(凝肃),◆寒涼而肅穆。○《素問‧五常政大論》:“其政流演,其候凝肅。”○[王冰]注:“凝,寒也;肅,靜也。寒來之氣候。”○《素問‧氣交變大論》:“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淒滄,其化清謐,其政凝肅,其令寒。”○[清][陳夢雷]《西洋貢獅子賦》:“萃西方之凝肅,秉金氣之堅強。”
凝素,◆洁白。○宋周邦彦《黄鹂绕碧树·春情》词:“小院閒庭,對寒梅照雪,淡煙凝素。”○宋吴潜《念奴娇·咏白莲用宝月韵》词:“爲嫌塗抹,向萬紅叢裏,澹然凝素。”
凝思,◆聚精會神地思考;沉思。○[晉][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凝思寂聽,心傷已摧。”○[唐][白居易]《牡丹芳》詩:“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宋][晏殊]《浣溪沙》詞:“閬苑瑤臺風露秋,整鬟凝思捧觥籌。”○[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白秋練》:“生既歸,凝思成疾。”○[周立波]《卜春秀》五:“為了她哥哥,她還要做一點工作。略一凝思,她就板起臉,質問這後生。”
凝霜,◆1.濃霜。○《楚辭‧九章‧悲回風》:“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漢][揚雄]《反離騷》:“遭夏季之凝霜兮,慶夭悴而喪榮。”○[晉][盧諶]《時興》詩:“凝霜霑蔓草,悲風振林薄。”○[唐][韓偓]《夜船》詩:“野雲低迷煙蒼蒼,平波揮目如凝霜。”◆2.凝結成霜。○[南朝][齊][謝朓]《校獵曲》:“凝霜冬十月,殺盛涼飆開。”○[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六:“回憶小陽春時幾微流轉些將近暖谷的和風,偶爾沾惠些尚未凝霜的甘露,雖則凄慘依然,預覺‘嚴冬之惡神’狂暴,卻還有餘力作最後的奮鬥。”◆3.古代[績溪]所產一種優質箋紙名。○[元][鮮于樞]《紙箋譜》:“[歙][績溪]界有地名[龍鬚],出嘉紙,有墨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
凝視(凝视),◆聚精會神地看。○[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浩]倚欄凝視,睹物思人,情緒轉添。”○[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余永澤]瞪大亮晶晶的小眼睛,凝視着面前這張蒼白而美麗的面孔。”
凝審(凝审),◆莊重謹慎。○[宋][葉適]《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公諱[行簡],字[仲可],學不為舉子,達於世用,器度凝審,登[紹興]進士第。”
凝神,◆聚精會神。○《莊子‧達生》:“[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嵇中散》:“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宋][沈作哲]《寓簡》卷六:“每閉門焚香,靜對古人,凝神著書。”○[清][黃景仁]《題馬氏齋頭秋鷹圖》詩:“凝神看定知是畫,是誰掃筆如霜硎。”○[葉聖陶]《隔膜‧綠衣》:“伊凝神聽着,惶急的神情漸漸地轉換為慈愛喜悅的笑容。”
凝深,◆凝遠。○《陳書‧周弘正傳》:“﹝[周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
凝然,◆猶安然。形容舉止安詳或靜止不動。○[唐][李咸用]《昇天行》:“玉皇據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每對客座,而廝僕輩紛詬毆曳,仆於面前。相國凝然,似無所睹。”○[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四:“煙榻上,那瑩然一點的煙燈,相形之下,好像就要滅寂似的,然而仍能凝然不動,保持它的存在。”
凝情,◆情意專注。○[唐][李康成]《玉華仙子歌》:“轉態凝情五雲裏,嬌顏千歲芙蓉花。”○[宋][向滈]《菩薩蠻‧望行人》詞:“庭院欲黃昏,凝情欲斷魂。”○[明][文徵明]《雨中雜述》詩:“凝情不自得,看雨獨登樓。”
凝凝,◆水結成冰的狀態。○《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王逸]注:“凝凝,水凍貌。”一本作“嶷嶷”。○[唐][柳宗元]《天對》:“[狂山]凝凝,冰於北至。”○[明][何景明]《九詠》:“素陰肅兮裂肌,灝凝凝兮罔極。”
凝念,◆沉思;專心思考。○[南朝][齊][王常侍(失名)]《離夜》詩:“當軒已凝念,況乃清江湄。”○[唐][錢起]《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訪憲上人》詩:“忘言在閒夜,凝念得微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阿繡》:“反復凝念:天下寧有如此相似者耶?”
凝目,◆注目;凝視。○[唐][劉象]《鷺鷥》詩:“幾日下巢辭紫閣,多時凝目向晴空。”○《警世通言‧一窟鬼癩道人除怪》:“他年清夢,千里猶到城陰溪曲,應有凌波,時為故人凝目。”○[郭沫若]《高漸離》第四幕:“[高漸離]立室中,凝目注視。”
凝命,◆謂使教令嚴整。○《易‧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王弼]注:“凝者,嚴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嚴也。”○[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賦以一字見工夫》:“[郭昌明]首冠《宜春賦》曰:重明麗正化天下。第三隔云:‘德增日日之新,斯能凝命;世被風風之教,孰不胥然。’以風風對日日,真不經人道語也。”
凝明,◆晶瑩明亮。○[唐][方干]《胡中丞早梅》詩:“芬郁合將蘭並茂,凝明應與雪相宜。”○[唐][方干]《貽高讜》詩:“石上長松自森秀,雪中孤玉更凝明。”◆补义条目■庄重贤明。○《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晋州刺史元君墓志铭》:“卓哉夫子,節行凝明。情圖高尚,時不見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凝妙,◆莊嚴玄妙。○[唐][元稹]《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輕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禪。”
凝慮(凝虑),◆凝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凝露,◆1.凝結的露珠。○[漢][繁欽]《蕙詠》:“葩葉永彫悴,凝露不暇晞。”○[晉][江逌]《詠秋》:“高風催節變,凝露督物化。”○[北魏][蕭綜]《悲落葉》詩:“夕蕊雜凝露,朝花翻亂日。”○[唐][馮宿]《鮫人賣綃賦》:“皓如凝露,紛若遊霧。”◆2.凝聚成露。○[晉][潘岳]《寡婦賦》:“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葉而隕枝。”◆3.凝結着露珠。○[戴望舒]《山行》詩:“卻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地淚珠盈睫。”
凝練(凝练),◆見“凝煉”。
凝煉(凝炼),◆亦作“凝練”。◆緊湊簡練。○[葉聖陶]《倪煥之》五:“裏面墻上挂四條[吳昌碩]的行書屏條,生動而凝煉,整個地望去更比逐個逐個字看來得有味。”○[秦牧]《藝海拾貝‧南國盆景》:“盆景‘縮龍成寸’,小小一株樹就給人以蒼勁挺拔,老幹虯枝的印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作者們采用了拔萃、凝煉的手法。”○[馮牧]《不斷革命的戰歌和頌歌》:“有時,他也會失於不夠簡潔和凝練。”
凝厲(凝厉),◆1.冷凍寒涼。○[南朝][梁][任昉]《答陸倕感知己賦》:“匹聳峙於東岳,比凝厲於秋霜。”◆2.莊重嚴厲。○《南史‧蔡撙傳》:“性甚凝厲,善自居適。”
凝立,◆猶佇立。○[南唐][李建勛]《離闕下日感恩》詩:“斜日葦汀凝立處,遠波微颺翠如苔。”○[清][厲鶚]《東城雜記‧楊琇》:“遠山映水入簾空,箇人凝立畫屏中。”○[冰心]《我站在毛主席紀念堂前》:“我凝立在莊嚴壯麗的毛主席紀念堂前。”
凝冷,◆1.猶冷森森。○[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遇[西域]有進美玉者二,一圓一方,徑各五寸,光彩凝冷,可鑑毛髮。”○[冰心]《記一件最難忘的事情》:“前進隊伍兩旁,排列着幾里長的無聲的雄厚的人墻,在凝冷的北風裏,森嚴地相對屹立着。”◆2.冷卻凝固。
凝科,◆指嚴酷的法律。○《隋書‧刑法志》:“[秦氏]僻自[西戎],初平區夏,於時投戈棄甲,仰恩祈惠,乃落嚴霜於政教,揮流電於邦國,棄灰偶語,生愁恨於前;毒網凝科,害肌膚於後。”
凝絕(凝绝),◆停止;中斷。○[唐][白居易]《琵琶行》:“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凝聚力,◆1.同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只有在各分子十分接近時(小於10的負6次方厘米)才顯示出來。分子間距離愈小,凝聚力越大。凝聚力能使物質聚集成液體或固體。◆2.比喻使人或事物聚合到一起的力量。如: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國十億人民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才有最可靠的保證。
凝聚,◆積聚;聚合。○[宋][葉適]《信州重修學記》:“道之凝聚顯發,此最其盛者。”○《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勒醫工某,驗得某人項右額下先因血氣凝聚結成癭腫,其大如杵。”○[明][葉子奇]《草木子‧管窺》:“水土震蕩,漸加凝聚,水落土出,遂成山川。”○[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有物浮於海面,其狀如糠,幾數百里,風濤激逐,凝聚不散。”○[浩然]《艷陽天》第一一五章:“所有人的眼光,都凝聚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
凝靜(凝静),◆寧靜;寂靜。○[隋][江總]《攝山栖霞寺碑》:“喜園凝靜,豈傲吏之凡遊;深谷虛玄,非愚公之俗路。”○[明][唐順之]《與應警庵郡守》:“惟古人為學,堅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則此心凝靜,百物皆通。”○[劉白羽]《崑侖山的太陽‧天池》:“是的,[天池]一日,我的心情是凝靜的,這是我最珍愛的心情。”○[韓北屏]《非洲夜會》:“突然,一聲尖銳的號叫,劃破凝靜的夜空。”
凝淨(凝净),◆平緩明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贛水》:“[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而清潭遠漲,綠波凝淨。”
凝精,◆謂凝合精華。道家特指凝聚真神。○[唐][孟郊]《寒溪》詩:“凝精互相洗,漪漣競將新。”○《雲笈七籤》卷一○四:“五德合慶,六氣凝精。分真散景,保遐固齡。”○《雲笈七籤》卷七四:“沐浴平旦,正心向東,凝精厲魂,上帝五公。”
凝錦(凝锦),◆集成錦繡。比喻華美的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一朝綜文,千年凝錦。”○[劉師培]《文說‧析字篇》:“若夫未解析詞,徒矜凝錦,是則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耳,烏足以言文學哉!”
凝津,◆1.指平靜的河水。○[晉][湛方生]《天晴詩》:“青天瑩如鏡,凝津平如研。”◆2.舊謂天地精靈之氣相合而凝成津液。○[唐][崔融]《為皇太子賀甘露表》:“臣聞五材並用,天地合而凝津;四序遞來,陰陽和而灑潤。”○《鏡花緣》第八八回:“吾其錫汝押忽之珍,方圓之璐;更饗汝凝津之漿,流甘之露。”
凝潔(凝洁),◆1.莊重高潔。○《周書‧皇后傳‧宣帝陳皇后》:“﹝[大象]﹞二年二月,改[天左大皇后]。冊曰:‘咨爾儀範柔閑,操履凝潔,淑問彰於遠近,令則冠於宮闈。’”◆2.柔滑潔白。○[清][葆光子]《物妖志‧狐》:“[酈]中有鬻衣之婦曰[張十五娘]者,肌體凝潔。”
凝結(凝结),◆1.氣體變為液體或液體變為固體。○《淮南子‧原道訓》:“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於數而合於時也。”○[高誘]注:“凝,如脂凝也。”○[五代][齊己]《賀雪》詩:“上清凝結下乾坤,為瑞為祥表致君。”○《朱子語類》卷四五:“想初間地未成質之時,只是水,後來漸漸凝結。”○[侯金鏡]《漫游小五臺‧峰回路轉》:“﹝潭水﹞像一塊正在凝結的玉,澄澈而看不見底。”◆2.糾結;集聚。○[晉][葛洪]《抱樸子‧行品》:“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者,幹人也。”○[元][趙孟頫]《賦張秋泉真人所藏研山》詩:“千巖萬壑來几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粵從混沌元氣判,自然凝結非鐫磨。”○《再生緣》第五七回:“此刻看來還可救,止不過,憂悲凝結在心胸。”○[楊朔]《畫水繡水》:“我也算游歷過不少名山大川,從來卻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着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
凝簡(凝简),◆莊重而樸實。○《梁書‧皇后傳‧太宗王皇后》:“﹝[王騫]﹞性凝簡,不狎當世。”○《隋書‧煬帝紀論》:“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示其姦,除諫官以掩其過。”
凝堅(凝坚),◆猶凝固。○《素問‧五常政大論》:“其用沃衍,其化凝堅。”○[王冰]注:“藏氣布化,則水物凝堅。”○《魏書‧西域傳‧悅般國》:“其國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燋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人取入藥,即石流黃也。”
凝籍,◆姓名登錄於官吏名冊。謂為官入仕。○[唐][羅隱]《代韋徵君遜官疏》:“仰望丹闕,惟感唯賀。然臣者,履行曾不若凝籍輩,而執政徒以臣遠世有勳業於[周][隋]……宸造過聽,好爵下授,所謂飾猱狖以冠帶,饗爰居以酒食者也。”
凝集,◆集聚;凝結。○[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他宛如在從前教授國文的課室中,心神凝集於彼此的討究。”○[郭沫若]《北伐途次》九:“在路上趕過了不少的人,在一處山凹處看見了一處地雷爆發過的地方,地上濺的血還是鮮紅的,沒有凝集。”
凝積(凝积),◆聚積。○[漢][桓寬]《鹽鐵論‧輕重》:“邊郡山居谷處,陰陽不和,寒凍裂地,衝風飄鹵,沙石凝積,地勢無所宜。”○[雷昭性]《參禪白雲古剎苦不能靜》詩:“太空一渾然,中本無所有。元氣分濁清,玄黃因之剖;凝積不能化,星球皆塵垢。”
凝魂,◆神思專注;出神。○[唐][杜牧]《代人作》詩:“樓高春日早,屏束麝煙堆。盼眄凝魂別,依稀夢雨來。”○[宋][李之儀]《南鄉子‧端午》詞:“淚眼轉天昏,去路迢迢隔九門。角黍滿盤無意舉,凝魂。不為當時澤畔痕。”○[宋][周邦彥]《月下笛》詞:“夜沈沈,雁啼甚哀,片雲盡卷清漏滴。黯凝魂,但覺龍吟萬壑天籟息。”
凝華,◆比喻人德行高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公孙氏墓志铭》:“凝華戚里,烈望衡鄉。誕兹婉淑,豔彼端莊。”○《唐代墓志汇编·萧氏墓志铭并序》:“亭亭秀質,掩雲雨於陽臺;肅肅凝華,籠霞月於温洛。”
凝厚,◆穩重敦厚。○[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上愛[俶]姿度凝厚,笑曰:‘真王公材。’”
凝和,◆混和,混合。○[蕭紅]《夏夜》:“眼淚凝和着夜露已經多時了!”
凝合,◆1.凝冱。○《後漢書‧郎顗傳》:“冰既解釋,還復凝合。”◆2.聚攏,集結。○[王西彥]《古屋》第五部四:“幾乎每一天,總要等到暮靄從四面凝合,松林開始輕嘯,才起身盡興歸去。”
凝寒,◆嚴寒。○《文選‧劉楨<贈從弟>詩之二》:“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李善]注:“凝,嚴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唐][孔穎達]疏:“冬時凝寒之氣在於地上,水又清輕,羽既稟其寒氣,又像水聲,故其數少。”○[宋][曾鞏]《降龍》詩:“凝寒墮指熱侵骨,一宴百盞傾金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其時天氣凝寒,注湯沃面過了,將殘湯傾去,還有傾不了的,多少留些在盆內。過了一夜,凝結成冰。”
凝冬,◆嚴冬。○[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雖屬凝冬而風不能入,盛夏則清涼自至。”
凝定,◆1.安定;靜止。○《雲笈七籤》卷八一:“玄靈飛去,心神凝定,則五方秀氣入於靈臺。”○[明][唐順之]《答侄孫一麟》:“自驗病後,此心覺得凝定。”○[葉聖陶]《城中‧病夫》:“他差不多整個身心都凝定了,專等醫生隨後的答覆。”○[王魯彥]《旅人的心》:“白光象凝定了一會,接着就迅速地揭開了夜幕,到處都明亮起來。”◆2.猶堅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潘良貴]﹞晚年力量尤凝定,[秦檜]勢正炎炎,冷處一角,笑傲泉石。作《三戒說》,深以在得之規,痛自警勵。○[秦]雖令人致語,亦不答。”
凝淡,◆見“凝澹”。
凝待,◆專心等待。○[宋][許棐]《浣溪沙》詞:“方向柳邊揉碧縷,又從花畔並紅腮。不知凝待阿誰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彭海秋》:“天大明,見馬上有小錯囊,探之,得白金三四兩。買食凝待,不覺向午。”
凝愁,◆凝聚愁情。○[唐][李咸用]《同友人秋日登庾樓》詩:“[六代]風光無問處,九條煙水但凝愁。”○[宋][柳永]《八聲甘州》詞:“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宋][呂渭老]《千秋歲》詞:“凝愁情不展,宿酒風還醒。”
凝塵(凝尘),◆積聚的塵土。○《晉書‧簡文帝紀》:“帝少有風儀,善容止,留心典籍,不以居處為意,凝塵滿席,湛如也。”○[宋][周密]《齊東野語‧經驗方》:“熊膽善辟塵,試之之法:以淨水一器,塵羃其上,投膽粟許,則凝塵豁然而開。”○[清][納蘭性德]《生查子》詞:“散帙坐凝塵,吹氣幽蘭並。”
凝冰,◆冰;結冰。○《莊子‧在宥》:“其熱焦火,其寒凝冰。”○[成玄英]疏:“若違情起怒,寒甚凝冰;順心生喜,熱踰焦火。”○[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為寒則凝冰裂地,為熱則焦沙爛石。”○[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宋][范仲淹]《謝賜鳳茶表》:“謹當餌為良藥,飲代凝冰,思苦口以進言,勵清心而守道。”
凝碧池,◆[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兵入[長安],曾大宴其部下於此處。○[唐][王維]《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宋][范公偁]《過庭錄》:“[王履道]同先子避地嶺外,甚熟。因見有[顏持約]《王維畫嘉陵江山圖》,蓋[明皇]幸[蜀]過[嘉陵],愛其江山,命[吳道子]圖於[大同殿]壁,[王維]復畫小簇,云:‘江山已暗[大同殿],絃管猶喧[凝碧池]。別寫[嘉陵]三百里,[右丞]心事與誰知。’蓋謂此也。”
凝碧,◆濃綠。○[唐][柳宗元]《界圍岩水簾》詩:“韻磬叩凝碧,鏘鏘徹巖幽。”○《雲笈七籤》卷七五:“其色凝碧,洞徹清明。”○[朱自清]《荷塘月色》:“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白,◆指積雪。○[宋][蘇轍]《二月望日雪》詩之二:“老翁衰病不憂花,百口唯須麥養家。聞道田中猶要雪,兼收凝白試山茶。”
目注心凝,◆猶言全神貫注。
冷凝,◆物質遇冷而凝結。如水蒸汽遇冷變成水,水遇冷變成冰。
聚精凝神,◆見“聚精會神”。
靜凝(静凝),◆寧靜穩重。○[晉][陸機]《演連珠》之三九:“牽乎動則靜凝,係乎靜則動貞。”○[郭沫若]《瓶》詩之四:“湖水是那麼澄凈,梅影是那麼靜凝。”
堅凝(坚凝),◆1.牢固。○《荀子‧議兵》:“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2.凝固,凝結。○[宋][何薳]《春渚紀聞‧瓢內出汞成寶》:“一日,[德翁]須汞為用,[任]欣然取器分取,既傾器中,則堅凝成寶矣。”◆3.堅定。○[明][方孝孺]《茹荼齋記》:“先受天下之大患,涉天下之至苦,故其志堅凝而不懾,氣充盛而不衰。”○[明][宋濂]《蘇公墓志銘》:“識量堅凝,不為威武所遷。”◆4.凝練。
豐凝(丰凝),◆富足安定。○《宋史‧樂志八》:“九秩燕豫,三紀豐凝。”
端凝,◆莊重。○《舊唐書‧馮定傳》:“[文宗]以其端凝若植,問其姓氏。”○《宋史‧李沆傳》:“[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明][方孝孺]《陳先生墓碣》:“先生資端凝,喜學問。”○《清史稿‧世宗紀》:“生有異徵,天表魁偉,舉止端凝。”◆补证条目■庄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文恭王墓志铭并序》:“王風範端凝,幹局淹整。允金貂之華,延御侮之實。”○唐符载《淮南节度使灞陵公杜佑写真赞》:“神氣端凝,風儀高張。”○黄裳《过去的足迹·前门箭楼的燕子》:“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
典凝,◆堅韌鎮定。○[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三》:“典,讀為‘頎典’之典……典凝,猶堅凝也。”
冰凝,◆結冰;凍結。○[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兩京街道》:“但冬月冰凝,尚堪步屧,甫至春深,晴暖埃浮。”○[戴望舒]《過舊居》詩:“而一切都在那裏,原封不動,歡笑沒有冰凝,幸福沒有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