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一个月前刚做宝妈,去看望她时,她和老公刚吵了一架。不用想,导火索肯定是关于宝宝。闺蜜很委屈,她说生完孩子后自己奶量很少,而宝宝最近很爱哭,老公就抱怨她没把孩子喂饱,一副“亲爹大战后妈”的架势,本来产后宝妈情绪就不稳定,闺蜜老公的话,让她炸毛了,甩开膀子和老公大吵一架!
我对闺蜜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在我坐月子期间,老公说过同样的话,也引起了我的反感。“宝宝吃饱了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很多新手爸妈心中却是一个大难题,婴儿又不会说话,家长唯一的办法就是观察,看见宝宝吃手或哭闹时,就会怀疑宝宝是否吃饱,有了这个想法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喂!
其实要了解宝宝是否吃饱,一张图就能解决新手宝妈面临的“难题”(见下图)。
看到没,新生儿胃容量能从刚开始只有一颗豆子那么大,最后能长到哈密瓜大小。如果换算成奶瓶上的刻度,则为:
出生1-2天:7-13毫升,
3-6天:30-59ml;
1周-6个月:59-88ml;
6个月-1年:88-473ml;
从这个数据能看出,新生儿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三天,胃容量会有个明显的增加,并且以后的日子,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根据这张图和这些数据,各位新手宝妈是不是就很容易掌握宝宝的饭量了!
如何判断宝宝吃没吃饱
1、小宝宝虽然不会说话时,但如果感觉没吃饱或者肚子饿了,会做出一些动作,提醒宝妈该喂饭了!
如果宝宝出现乱扭动身体,还不停地哼唧,过会变成哭闹时,有可能是宝宝没吃饱!但需要注意的是,哭不一定代表宝宝饿, 也可能是不舒服或感到不安,宝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2、观察宝宝排便情况
正常情况下,喂食充足的宝宝,每天要换5-8片尿不湿。宝宝要排便4-10次。如果低于这个排便次数,可能家长没有满足宝宝的饭量。
3、宝宝吃奶有规律可循
每个婴儿的吃奶间隔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家长要总结宝宝的吃奶规律,每次宝宝吃奶时,记录一下奶量和间隔时间,慢慢就能摸到小家伙的规律了。这个规律会随着宝宝胃容量的增加而有所改变,家长要多留心变化,多看看文中那张描述宝宝胃容量的图片。
防止过度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自带的一个技能就是“觅食反应”,不管饿不饿,当宝宝面颊触碰到物体时,会转头寻找并张开嘴作出吮吸动作。而新手爸妈经常会因为宝宝的“觅食反应”,导致“过度喂养”。过度喂养,对宝宝的来说,不是件好事。首先就是肥胖,婴儿期过度喂养,可能会导致宝宝5-6岁太胖,5-6岁肥胖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肥胖。过度喂养还容易造成小儿积食,引起发烧腹泻的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起奶粉喂养的宝宝,发生“过度喂养”的几率要低。一事因为母乳喂养时,宝宝能自己控制“饭量”,并且吮吸到脂肪较多的“后奶”时,会产生较强的“饱腹感”,宝宝就会停止吮吸动作。而用奶粉喂养,没有“前奶后奶”之分,宝宝产生“饱腹感”的过程较长,慢慢地就会出现“过度喂养”的情况。
所以各位宝妈,能母乳喂养的,尽量还是用母乳!
结语:新手爸妈,在面临育儿问题时会很焦虑,导致夫妻俩产生矛盾。而产生焦虑的根源,就在于对“育儿知识”了解不充分,而老人给出的育儿建议,一般都是经验之谈,缺乏科学依据。作为父母,还是要科学育儿,让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就比如了解宝宝胃容量的大小,就能帮助判断宝宝吃饱了没,这么简单又实用的知识,为什么不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