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爷爷肩膀上的中兴之主唐宪宗:藩镇不服?那就打到他服为止

吾味杂谭 4029 9562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边疆各族的进犯,在唐睿宗设立大唐首个河西藩镇的基础上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

天宝十节度使图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12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同部下史思明在范阳起兵造反,叛乱历经肃宗、代宗两朝七年多才被平息,但藩镇割据这个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

藩镇的发展和成型

唐代宗初年,安史之乱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宣告结束。经历了长年的战乱的唐廷当时也无力彻底消灭这些残余势力,于是以赏功为名分封了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薛蒿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承德节度使,即河北四镇,后来薛蒿早死,部属土地渐为田承嗣兼并,四镇变为河北(河朔)三镇。 河北三镇是藩镇中的刺头,名义上听命中央, 实际上是搞割据一方。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叛,北方军镇制度开始扩展到了中原内地,在长期的平叛过程中内地藩镇数量激增,各藩镇手里都握有重兵。同时顾头不顾腚的唐廷把西北的边军撤回协助平叛,这又导致外患爆发。吐蕃曾一度攻入长安,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为了应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代宗治下缺兵少将的朝廷不但无法取消和夺回藩镇的控制权,反而要扶植这些中原的藩镇采取以藩制藩,保持内外军力的均衡。

据张国刚先生的分析,唐代宗在位期间唐代各藩镇逐步发展形成了如下几种:

以河北三镇为首的河朔割据型,这种藩镇不受朝命,不输贡赋,就是和朝廷对着干的刺头;中原防遏型, 这些藩镇主要是防遏河朔这些刺头,保护漕运,如天平,忠武,宣武等边疆御边型,排挤朔方边防军,让神策军力量发展,如夏绥,邠宁,鄜坊等。东南财源型,这些藩镇大多是听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辖地区是唐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削藩的实验者唐德宗

代宗在位的时候对各藩镇采取的是绥靖姑息政策,他儿子德宗则相反,在对藩镇的态度上唐德宗一开始是个典型的鹰派。小伙子李适看到李唐天下四分五裂,刚走上皇帝这个工作岗位的这位热血青年决心削除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重新找回大唐皇朝的荣光。

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经验总是会有些心高气傲和眼高手低,德宗也不例外。一开始德宗的削藩事业进行的很顺利,即位没多久就平定李惟岳(成德镇)、李正己(淄青镇)、梁崇义(襄阳镇)三镇叛乱。德宗还是用的以藩镇打藩镇的套路,但事后对出力藩镇的优抚措置不当,结果引发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了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纳、魏博田悦四镇再度反叛。

李希烈造反是德宗削藩事业的转折,调动亲藩和直属藩镇联军攻击失败,实际割据藩镇调不动。

不得已,调京畿周围直属防御边防军藩镇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出救援﹐该军路过京师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逃往奉天,唐朝国祚差点因此再度中断。

公元784年逃到奉天后的德宗发诏大赦天下,这份类似罪己诏的制书里,李适很诚恳的对造反的几个藩镇大佬作了一番“自我批评”。改革遭遇重大挫折后李适明白了江湖太险恶,改革有风险。削藩事业就此终止,朝廷转而对藩镇开始姑息和怀柔。

削藩失败的德宗回到长安后痛定思痛,对内一门心思敛财和扩编增强中央直属的神策军。对外他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天竺,打击弱化吐蕃。这些对后来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平定巴蜀,平藩初起

在唐德宗之后大唐的权杖在顺宗手中短暂停留了八个月后就交给了唐宪宗李纯。

李纯这龙椅还没坐热,有两个藩镇就出了状况。一个是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因溵水大败被朝廷勒令退休,他外甥杨惠琳趁机想上位,拒不接纳朝廷派来的官员还上书朝廷说自己身不由己被部将逼着当节度使。

另一个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剑南历来是唐朝廷的后花园,也是朝廷直属的藩镇。安史之乱暴发后唐玄宗就是逃往这里。还没等朝廷委任新的节度使行军司马刘辟就自封为留后,同时他还鼓动藩镇众将上书朝廷封他节度使。

唐廷自然都不同意这两位要自立的要求,宪宗虽然对刘辟很恼火,考虑到蠢蠢欲动的夏绥杨惠琳宪宗决定先稳住刘辟。唐廷就委任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不过刘辟并不满足,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朝廷当然不许。

正所谓柿子要拿软的捏,宪宗决定先拿夏绥开刀,下诏天德、河东两军进讨。很快弱鸡的杨惠琳就被荡平,自己被部将给杀了,脑袋还给送去朝廷欣赏。那一年是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这是宪宗登基后对藩镇势力打击的首度告捷。

收拾完夏绥,宪宗就开始瞄准剑南和朝廷叫板的刘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自古以来险固,易守难攻,宪宗一开始表示很纠结,朝廷上下也都认为出兵攻打刘辟胜负难料。就在德宗进退两难的时候,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他向宪宗进言:“刘辟只不过是狂妄猖獗一介书生,王师一出,兵不血刃,可以鼓行而进,一举擒之!昔日德宗深经忧患,对藩镇姑息太过。藩镇主师死亡,往往派遣中使到当地,依藩镇军将之意扶立新节度使,几乎没有一个是出于朝廷本意授予。陛下果真想振举纲纪,应该以法度裁制藩镇,如此,天下可以得而理也。自此宪宗决意平定剑南。

在杜黄裳举荐的神策军使高崇文率领下,朝廷的平藩大军一路开挂很快就打进了成都。刘辟逃往吐蕃的时候想投江自尽未遂,最后被押送回京师处死。

京畿附近的河套夏绥被收复后京师周围隐患排除,预防了德宗朝时的泾原之变再度重演。剑南的收复稳固了朝廷的后方。同时这两场平藩战争的胜利,也起到了对其它藩镇敲山震虎的作用。

平定镇海,巩固江南财赋

镇海节度使李锜是李唐宗室,六世祖是淮安王李神通(高祖李渊的堂弟)。在德宗朝时被任命为节度使,宪宗登位后,诏拜尚书左仆射。镇海是唐廷江南财赋的主要来源,所以李锜手里握有唐王朝富庶地区的盐酒漕运大权。但这位皇亲国戚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朝廷。

在杨惠琳和刘辟相继被当做骇猴的鸡给灭了后,之前骄横的藩镇纷纷表示要入京朝见,藩镇惕息,多求入朝。一开始李锜假惺惺表示也要入朝,并令手下王詹为留后。朝廷派人去镇海接他,催促多次后他又反悔,装病说要到年底才能入朝。

宪宗面对这个皇亲国戚的反复拿不定主意。宰相武元衡表示:陛下初登大宝,李锜想入朝就允许他入朝,现在想不入朝就允许他逗留,光他一个人说了算,陛下您又怎能号令四海! 善于听取意见的宪宗又一次采纳了宰相的建议,下诏“命令”李锜入朝。

作为留后的王詹的还没等到李锜入朝就猴急的开始“任免”官员,本就无意入朝的李锜趁势安排手下发动一场“哗变”把王詹给剁了。人杀了还不算,王詹还被当成刺身一样被哗变的兵士给吃了。随后王詹以“佯惊护解”的名义把吓得尿裤子的朝廷中使软禁,授意管内的将领去击杀朝廷委任的五州刺史,公开扯旗反叛。

听到李锜反叛宪宗大怒,以淮南节度使王锷为诸道行营兵招付处置使,发宣武、武宁、武昌、淮南、江西、浙东等地兵马,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杭州、信州(今江西上饶)分三路出发,进讨李锜。

朝廷数路大军节节逼近,李锜的几个心腹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为求更大的富贵临阵反水,和夏绥杨惠琳一样,仗还没开打,手下就反了。后院着火的李锜被部下在床上给绑了押送回长安后和儿子一起被处以腰斩。

处死李锜父子后,善听谏言的宪宗又听取了翰林学士裴垍、李绛的进言,把李锜割剥六州百姓的钱财都赐予浙西百姓,代替当年租赋。英主英才的朝廷此举让其他各藩镇的百姓更翘首以期归附中央。

群狼环伺,软硬兼施收服三镇

宪宗和手下那帮谋臣们都对当时的藩镇形势,朝廷税赋收入,整个国家对军队供养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藩镇,宪宗并不只是采取一昧强力打击,李锜被诛后,惶恐的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惮上英威,为子(于)季友求尚主”,宪宗就把普宁公主下嫁他儿子于季友,于頔喜出望外,不久,就屁颠颠入朝谢恩。

河北三镇中的承德节度使王士真病死后,他儿子王承宗就自称留后,河北三镇和山东淄青等镇一直以来就是藩镇中的刺头。他们私底勾连,共同进退,名义上听命朝廷,实际上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世系体制,税赋也不上交朝廷,官员大都自己任命。德宗削藩时就折戟于这几个刺头手里,宪宗之前连下数镇,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趁机想革除这几个藩镇“世袭”的劣习,如果承德不奉诏命就讨伐。

头脑一热的宪宗准备大干一场,在李绛等人的劝说下,宪宗对兴兵征讨也开始有些犹豫,在批准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对其进行“观察”的期间,太监吐突承璀和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一直唆使宪宗出兵,加上王承宗抓了朝廷委任的保信军节度使薛昌朝不肯放,承德和朝廷终于撕破脸开打。

战事如李绛等人所料,在众人反对的太监吐突承璀为主将的率领下,唐军出师半年多,耗损军费五百万缗,战事胶着。诸道名怀鬼胎,没有丝毫进展。王承宗和唐军对峙期间被卢龙节度使刘济给抢了几个城,也是窘迫。最后这场讨伐以王承宗上表乞输贡赋,请官吏,许其自新表示“服软”和宪宗的就坡下驴为王承宗平反昭雪而结束。这是宪宗以武力平藩遭遇的首次失败。

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九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死,宰相李吉甫主战兴兵控制魏博,李绛持相反意见,表示征伐承德已经劳民伤财,兵将疲累,田季安儿子田怀谏年幼无法主政,魏博诸军必内乱,到时田氏必归附朝廷。宪宗虽好强争胜但以他的英才自然清楚李绛的意见是可取的。

事情的发展果不出李绛所料,田季安的堂叔田兴率兵杀掉控制田怀谏的蒋士则,率魏博六州归顺大唐。宪宗又依李绛之言拿出内库钱一百五十万缗来赏赐归顺的魏博军士,并免六州百姓一年赋税。一时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长期割据铁桶一块的河北三镇因为魏博归顺朝廷出现了一个突破口,局势一片大好。河北三镇因此老实了。

元和初年,政治清明,宪宗皇帝广开言路,信用裴垍、李绛卢坦等忠介之士,一改德宗时代废相权一揽天下细务的作法,知人善用,察纳雅言,虚心求谏是顺利平藩的政治内因。对外上,为收服藩镇是不惜血本,不服的打到服为止,该送女人的送女人,该给钱该扶的扶,总之就是软硬兼施,胡萝卜加大棒相结合。

雪夜奇袭,淮西归服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和上面一样的故事,他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只上报父亲患了重病,自领军务。此后吴元济拒不迎接朝廷的敕使还派兵到周边州县烧杀掳掠。十月宪宗出兵讨伐。

藩镇互为声援,在德宗时代已经开始。德宗当年就是吃亏在淮西李希烈的叛变上。见官军攻淮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明里暗里都在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吴元济。李师道派人烧掉唐廷用以屯积江淮粮赋的河阴院巨仓,没有钱财粮草后勤供给军队无法作战,朝中群臣纷纷进谏唐宪宗罢兵,只有宰相武元衡以及中丞裴度坚持用兵。见武元衡如此强硬,李师道又派人到长安当街刺杀当朝宰相,武元衡身死当场,头颅被刺客割下拿去领功。裴度在通化坊边遇袭受重伤后坠沟中而幸免一死。

刺杀事件后,有大臣上书希望朝廷罢免裴度以安藩镇之心,宪宗之所以青史留名,和他知人善用,有决断,有胆识,有主见不无关系。面对众臣的劝谏他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坚持任用裴度对淮西用兵。为了回报宪宗的知遇和信任,战事胶着四年后裴度亲赴前线督战。

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载入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奇袭战发生了,唐随邓节度使名将李愬雪夜率领三千将士长途奔袭吴元济营垒蔡州,官军如天兵而降,蔡州城守军一片慌乱,吴元济也在自己牙城内力战不逮而投降。至此,蔡州终于平定,宪宗也迎来了他人生最颠峰的时刻。吴元济随后被押送入长安,斩于独柳之下。

讨平淄青,天下归服

淮西被平,剩下的藩镇都惊骇不已,淄青李师道和承德王承宗都把自己儿子送去朝廷当人质,又上献各自治下几个州县给朝廷表示臣服。王承宗是真心归顺,但李师道不久后就反悔。面对李师道的首鼠两端,加上他刺杀宰相的新仇旧恨一起宪宗尽力起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联军集全力讨伐淄青镇李师道。

此次讨伐,进展十分顺利,配合作战的藩镇十分卖力。大兵压境,李师道内部人心惶惶,矛盾激化。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淄青镇部将刘悟投诚杀李师道降唐,最强最大藩镇淄青镇淄、青、江等十余州全部收回控制权,复为唐廷所有!

自广德(代宗年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河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

最大的淄青镇都被灭了,削藩大事已成,河北其它诸镇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归附唐廷。

河北三镇自从魏博投诚后,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恢复河北三镇控制!

唐廷中央皇权恢复,集权趋于正常,实际控制统一全国,走回正轨。至此,唐宪宗成为安史之乱后最英明的君主。慨然发慎,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虽将相有功,但如果没有宪宗英明独断,诸事也不可能成就。宪宗元和中兴至此实现!

参考书目: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