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红军路在永康人的朋友圈火了。一组组烈日下、风雨天爬山的照片被频频晒出,一个个党员身穿红军装,扛着党旗、军旗走在乡间小道上,看了让人不禁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但又好奇是怎样一条路能吸引这么多党员呢?3日,记者带着疑问前往这条网红红军路一探究竟。
红军路路线(红色线)示意图。 制图 蒋立峰
这是红三团活跃的地方
这条路位于舟山镇方山口村,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活跃的地方之一。记者在方山口村导览图看到,红军路有多条路线,而当前最火的路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纪念馆(徐公祠)至方山顶段。
89年前,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了第一个永康苏维埃政府,并将永康、缙云和仙居的游击队集中在徐公祠进行整编,宣布成立“红三团”。鼎盛时期的“红三团”有兵力1600余人,以永康为中心,活动遍及缙云、仙居、东阳等地,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战斗,缴获国民党军枪支60余支和大批弹药,开辟和巩固了红军游击根据地。
当年成立红三团的祠堂,如今已变成了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一幅幅铜壁画演绎着“红三团”成立和战斗的艰辛历程,红军当年穿过的蓑衣、用过的油灯、用过的兵器、睡过的床静静躺在陈列室内,述说无数个日夜、无数场战斗的烽火往事。戴着红军帽、身着红军装、背着蓝挎包,聆听着战火纷飞年代的英雄事迹,仿佛能够穿越岁月,感受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6月21日,我们村推出了‘穿红军衣、听红军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活动,目前开辟的红军路只是前段时间举办的古道越野赛一部分。”方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徐天程告诉记者,红军路因为其浓厚的红色背景和感人的红军故事在“七一”前后备受欢迎,从6月份开始,方山口村已接待了20多个党组织以及2000多人游客。
走红军路感受光辉岁月
走出徐公祠,正好富新门业党支部组织人员重走红军路。跟随他们的脚步,记者和徐天程一路沿溪而上。 跟着指示路标,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变成了狭窄崎岖的山路,约摸半小时,一座寺庙隐隐出现在视野中。“这是方山寺,现在经过翻修重建,这里以前是红三团活动聚集的地方。”徐天程说,“红军战士们白天伪装成农民打探消息,晚上聚集在方山寺,制定制敌计划。”
继续向上前行,山路开始变得弯曲。“你看,下面的这两块田地组合在一起多像一把砍刀。”顺着徐天程手指的方向,两块田像极了刀把、刀刃,“这条路树林茂密,便于隐蔽,是当年我们村民联系红军的必经之路。”据悉,纪念馆首任讲解员徐云楼的爷爷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经常为红军战士送饭送信,后来死于牢中。
随着山路的深入,村庄、寺庙的身影已渐渐模糊,杂草、树木增加了上山的难度,这也为当年红军和敌人潜伏、打游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记者继续向上攀登,突然,地势一缓,前方豁然开朗。原来听着红军故事,不知不觉已经到达了方山顶,站在方山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里有近800米的高度,是周边的第一高峰,金竹降、铜山岭围绕四周。”徐天程指着铜山岭说,1930年8月23日,“红三团”投入两个大队,一个独立中队,利用夜色掩护突击占领铜山岭的三个制高点,黎明前发动强攻,击溃敌县保安团、古山保卫团以及县城六里保卫团的围攻。
虽然当年的战斗痕迹已被茂密的树林掩盖,但“红三团”取得的重大胜利依旧在历史长河熠熠闪光,而红军路则成为纪念红色历史的另一种载体。
吃红军饭忆苦思甜
下山的路不比上山好走,但是空山幽林,蝉噪鸟鸣,经过历史的洗礼,不仅是身体的放空,更是心灵的升华。
经历了一天的行程,富新门业党支部书记陈罡感慨:“走了一趟有特殊意义的红军路,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为我们现在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生活,作为党员更要继承和发扬好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走进文化礼堂,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食物,玉米、红薯、角干麦饼等,“走了红军路,听了红军故事,当然要尝一尝红军饭,大多数是粗粮,如野菜角干麦饼、豆腐干。”徐天程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穿红军衣、听红军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活动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忆苦思甜,珍惜当下;让党员实现思想再洗礼、初心再觉醒、使命再升华、党性再锤炼,感恩现在、奋斗未来。
编辑 应桃蕊